衡山影子戲
發布日期:2019-12-26 11:43 ? ? ? 瀏覽次數:? ? ? 來源:未知
衡山影子戲的起源大約為清順治初,衡山福田鋪鄉農民彭鳳舉,從外地學藝歸來,成立影子戲民間組織“老龍會”,從此開創了衡山影子戲的先河。
衡山影子戲流傳甚廣,遍布衡山縣及周邊地區,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二人包打包唱的演出形式,充分體現了影子戲藝人的高超才藝。特別是用地方方言演唱的四平腔,更是圓潤甜美,獨具特色。廣泛吸收了戲曲音樂、佛教、道教音樂和民間小調的營養成份,為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始素材。
在影型制作上趨于完美。吸收了剪紙、繪畫、雕刻等門藝術的精華。造型美觀,惟妙惟肖,十分逼真。
衡山影子戲的特點、特色,引起了社會各界和國外學者的濃厚興趣,日本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學報以較大的篇幅刊登了衡山影子戲的圖文資料。日本學者不遠萬里,親臨衡山實地考察。省、市的一些專家對衡山影子戲也進行了剖析和論證,認為至少有兩個主要價值:(一)、學術價值。對作為衡山地區傳統、民俗、地域文化之縮影的衡山影子戲的搶救和保護,將帶動和促進廣大農村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弘揚。同時,對豐富和完善地方戲劇史,地方民間藝術史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二)實用價值。對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素質,構建和諧社會,都會產生促進作用。